456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

屈大均《鲁连台》诗词鉴赏

时间:2022-02-28 10:35:32 | 作者:佚名

叶春平         一笑无秦帝,飘然归海东。       谁能排大难,不屑计奇功?       古庙千秋月,荒台万木风。       从来天下士,只在布衣中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《鲁连台》    屈大均(1630-1696),广东番禺人,他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,一生坚持民族气节,坚持抗清斗争,清兵攻陷广州时,他参与师傅陈邦彦的反清斗争,失败后削发为僧,后还俗,晚年隐居著书立说,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诗人、学者。他以诗名世,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“岭南三大家”之首。    明清易代之际,政治风云激荡,知识分子生活遭际亦十分复杂,他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也是空前的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,对现实生活不能不予以反映。屈大均诗歌题材与内容的丰富与更新,是其首要的特点。    屈大均诗歌最具时代精神的部分,是抒发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,它是屈大均诗作的“主旋律”。    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,屈大均二十八岁,削发为僧已七年。这是清廷已经统治全国大部分疆域,但南明政权依然存在,抗清斗争仍然在一些地方激烈的进行着;为结交各地英杰,努力奋斗,救国救民,大均这些年一直奔走四方。他离开广东北游;第二年春大均到达北京,复转至山东。行经山东荏平县,登鲁连台遗址,勾起了他深沉的感慨。    鲁仲连,战国时齐国人,善于计谋划策,常周游列国,排难解纷。终身不愿为官,晚年逃隐于海上。    在屈大均的心目中,鲁仲连作为一位布衣之士,能够排解大难,建立奇功,保持国家的尊严,成为反清复明志士们所企慕的典范。屈大均在登鲁连台时,深有所感,写下《鲁连台》这首诗。    首句的意思是,鲁仲连傲然一笑秦王便不能称帝了。这句诗写出鲁仲连的傲然之气。据《史记。鲁仲连列传》记载,鲁仲连游于赵,适逢秦国围攻赵国邯郸;这时,魏国使者辛垣衍提出尊奉秦昭襄王为帝,以求解围。鲁仲连坚决反对,他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,指出秦国“权使其士,虏使其民”,如果秦王真的为帝,“过而为政于天下,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,吾不忍为之民也。”秦将听到后,为之退兵五十里。“一笑”,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,也反映鲁仲连抗击秦兵入侵的决心。“无秦帝”,写出鲁仲连议辩能力之强和击秦的信心之足。    次句意思是,事成便飘然远去,回到东海之滨。这句是写鲁仲连说退秦兵之后,并不居功自傲,而是回到东海之滨隐居起来。“海东”,东海。山东地处东海边。据《史记.鲁仲连列传》记载,秦兵退后,平原君欲封鲁仲连,但鲁仲连始终不肯接受。又欲以千金相赠,鲁仲连笑曰:“所贵于天下之士者,为人排患释难,解纷乱而无取也。即有取者,是商贾之事也,而连不敢为也。”遂辞平原君而去,终不复见。“飘然”一词,将鲁仲连无私为国,超然物外的傲慢神态表现出来。    颔联是对鲁仲连高尚境界的高度赞许。这两句的意思是,有谁能象鲁仲连这样,排除万难之后,还不屑计较个人得失,不贪恋享受奇伟的功勋呢?这里用一反问句,对鲁仲连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。这里其实也暗示着诗人的热切期望:在国家遇难时,何时能够出现为国排难建功的有志之士呢?    颈联是诗人登台所见。意思是,千秋万代的明月,照在眼前的古庙上;荒芜的鲁连台,万木在风中摇动。诗人在写景中寄寓着深情。朗月高风,鲁仲连的行为节操深受后人景仰。    尾联是诗人的感叹。意思是,自古以来,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,都是出身在平民之中的啊!“天下士”是指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。据《史记.鲁仲连列传》记载,新垣衍对鲁仲连说:“始以先生为庸人,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。”“布衣”,平民。古时平民穿布衣。这里另有所指,那些能够完成反清复明大业的英雄豪杰,只能存在于民间的平民百姓之中。    这首诗笔力奇横,语言精练警策,雄健宏阔,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和对击秦的信心。反映诗人企慕能够尽快出现一位可以完成反清复明大业,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豪杰的热切心情。诗歌风格阳刚壮美,借古人古事,抒写复明之志,情感慷慨激烈,充满民族正气。此诗一出,便广为流传。

本文地址:屈大均《鲁连台》诗词鉴赏https://www.456zuowen.com/a/64056.html

猜你喜欢:

上一篇作文:庆祝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

下一篇作文:快乐的小东西

版权声明:

1、本网站发布的作文《屈大均《鲁连台》诗词鉴赏》为456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2、本网站作文/文章《屈大均《鲁连台》诗词鉴赏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作者文责自负。

3、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。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